滚动新闻

身在岛国,心系难民 — 她用行动传递关怀

在岛国关怀难民——何淑芬的十年坚持

   你可知道,新加坡在上世纪 70 年代曾接收大量因越战逃离的难民?如今,虽然新加坡并未直接面对难民潮,但 35 岁的何淑芬依然希望让更多国人关注全球难民问题。怀着对人道主义的信念,她在 10 年前创立了新加坡难民支援小组 AFR-SG(Advocates for Refugees-Singapore),致力于提高本地对难民议题的认知。面对这个庞大的世界性难题,她时常感叹,自己所能做的实在有限,但仍坚信——能做一点是一点

青春十年,投身难民议题

   十年,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。2015 年,何淑芬从澳大利亚学成归国后,毅然决定创立 AFR-SG。然而,许多人不解:新加坡没有难民,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组织?

故事要追溯到更早的五年前。

生死关头,让她重新思考人生意义

   在 20 岁那年,何淑芬还是淡马锡理工学院的学生,却因细菌感染引发先天性心脏问题,不得不接受紧急手术。这场突如其来的生命危机,让她开始深刻思考:“人究竟为什么活着?”

   她本就热爱阅读,住院期间更是沉浸于书籍中,试图在知识中寻找答案。阅读不仅成为她短暂逃离现实的方式,也促使她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。术后,她的身体恢复得很快,但内心的创伤似乎需要更长的时间痊愈。

   最终,她选择了一种独特的“疗愈”方式——赴澳大利亚攻读哲学,希望在更广阔的视野中,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。而这条道路,最终引领她走向难民议题,并投身其中长达十年。

2015年何淑芬(右一)在澳大利亚遇见南非种族隔离难民Indira Naidoo(右三)

初次与难民近距离接触——从思考正义到践行人道主义

   在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哲学期间,何淑芬对人道主义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她阅读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,思考何为正义,并进一步研究人权问题,使她开始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。当时,难民议题在澳大利亚备受讨论:

  • 2011 年叙利亚内战爆发,大量难民逃往欧洲;
  • 2012 年起,缅甸宗教与族群冲突加剧,罗兴亚人被迫流离失所,并在 2015 年爆发了罗兴亚人难民危机。

   何淑芬因而报名参加了一场关于难民问题的讲座,那是她人生中首次与难民面对面接触

   “在新加坡,我们的生活环境里从未见过难民。是这场讲座让我意识到,他们其实一直都在,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。”

   讲座请来了越南、不丹及两名罗兴亚难民分享他们的经历。其中一名二十六七岁的男子,带着弟弟从马来西亚辗转到印度尼西亚,再搭船逃往澳洲。

   “听了他们的故事,我感到非常心酸。如果我能早点认识他们,或许可以早点帮上忙。我们出生在安定的国家,没有战乱,生活无忧……但如果换作是我们呢?” 何淑芬说着,顿了一下,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,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听难民们讲述经历的那一刻。

在新加坡播种人道主义关怀

   带着这份深刻的触动,何淑芬回到新加坡后,立即开始寻找本地的难民相关组织,原本打算加入其中贡献一份力量。然而,她意外发现新加坡并没有这样的组织

既然如此,她决定自己成立一个。

   她在 Facebook 开设了专页,邀请对难民议题感兴趣的本地人加入,逐步搭建起新加坡难民支援小组 AFR-SG。从最初的一个人的努力,到如今发展出一个六人组成的核心委员会,再加上近 20 名新志愿者,以及 700 多名订阅电子邮件的关注者,AFR-SG 正在一点一点地扩展,让更多人关注全球难民议题,成为他们的支援力量。

2016年6月AFR-SG志愿者在The Redbox举办首届难民宣传周(RAW)

连接关注者,推动行动——AFR-SG 的使命与影响

   AFR-SG 的参与者多为25 至 34 岁的工作人士,其中既有本地人,也有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国人。他们因关注难民议题而走到一起,共同推动人道主义关怀。

   组织的核心工作围绕宣导与信息分享,让国人更了解世界各地难民的处境。此外,AFR-SG 还积极组织各类活动,与马来西亚和印尼的难民机构合作,安排教育课程、提供物资援助,帮助当地居留的难民。

**“会对难民课题感兴趣的国人,大致可分为两类。”**何淑芬解释道:

  1. 出于同理心——看到他人受苦,出于人之常情希望表达关心与支持;
  2. 已有相关经历——部分人曾在国外接触过难民议题,回国后希望继续在这方面贡献力量。

   通过这些努力,AFR-SG 不仅是一个倡导平台,更成为了一个行动网络,让关心难民议题的人们有机会参与实际的援助工作,为全球人道主义事业尽一份力。

2017年8月AFR-SG在共和理工学院举办校园讲座

新加坡虽无难民,但为何要成立此组织?

   许多人好奇,既然新加坡没有难民,何必在本地运作这样的组织?对此,何淑芬认为:“虽然新加坡没有直接的难民问题,但我们周边的国家都有难民。这个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。况且作为一个先进国家,我们拥有高水平的教育,但在这一问题上却缺乏深入的了解。”

   何淑芬在一次资料收集时偶然发现,新加坡历史上曾经接收过难民,这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,要在这个岛国继续播种人道主义关怀,提升本地民众对全球难民议题的关注。

新加坡曾收留越南难民:一段被遗忘的历史

   1970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间,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协议下,新加坡同意接收来自越南的难民,并将他们安置在海军部一带英军留下的建筑内。根据协议,这些难民必须在三个月内离开新加坡。何淑芬得知这段历史后,决定亲自前往调查,带领记者和摄影师一同走访北部的霍金斯路(Hawkins Road)。

   当年,这片区域曾是一个收留超过5000名越南难民的临时难民营。如今,这里已经没有当年的踪迹,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却为她的使命注入了更多力量,进一步激励她在新加坡开展人道主义工作。

越南难民在新加坡的记忆——旧址与历史的印记

   如今,在 Facebook 上有一个专页,展示了当年越南难民在新加坡的生活照片。通过这些老照片,人们可以看到,当年那些越南难民的身影和他们在新加坡的点滴回忆。与其他国家的难民营相比,新加坡的居留条件相对较好,很多难民在这里得到了较为优越的待遇。

   在这些难民营里,不少本地义工也积极参与其中,他们开设英语课程,帮助难民们更好地融入新加坡的社会,同时也带领他们参观本地的景点,帮助他们减轻身处困境时的心理压力。

   经过几次延期,这些难民营最终在1996年关闭。虽然时间已久,但这段历史依然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。何淑芬希望通过AFR-SG,提醒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,并以此为动力继续推动全球难民议题的关注与支持。

1970年代来到新加坡的越南难民在难民营旧址

前越南难民在脸书专页上传当年在新加坡驻留的照片

何淑芬与难民课题的深思——“乒乓事件”和新加坡的立场

    在澳大利亚读书期间,何淑芬记得有一堂课讨论了难民收留问题,其中提到了一个令人触动的事件。**“乒乓事件”**指的是两艘载有罗兴亚难民的船只,逃离孟加拉后试图靠岸泰国。然而,泰国军方将船只拖至国际海域,在那里漂泊数月。区域内没有国家愿意接收这批难民,最终是印尼亚齐省的渔民出于人道主义救援,才将他们带上岸。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,也加深了何淑芬对难民问题的思考。

   当时新加坡的立场是,由于国土有限,无法接收难民,这也是为何新加坡始终对难民收容问题保持谨慎态度的原因之一。

难民问题的复杂性——个人行动的局限与期望

   何淑芬深知,难民课题不同于其他社会议题,它往往牵涉到国家的政治外交立场。对于个人而言,所能做的往往是有限的。她坦言,新加坡在外交上历来秉持友好政策,难民问题不仅涉及地方政治、国际局势,还可能触动本国民意,因此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课题

   在运作AFR-SG的10年里,何淑芬和她的团队曾与政府部长闭门会谈,也曾赴其他国家参与关于难民问题的研讨会。她深知,在政策层面,她很难单凭个人之力影响太多。

   **“我无法独自改变政策,但作为一个宣导者,我希望未来有一天,新加坡能够从人道主义的角度,思考我们能为难民做些什么。”**何淑芬如是说。她期望,虽然短期内难以撼动政策,但能通过教育与宣传,影响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这一重要的全球性议题。

2016年12月,AFR-SG志愿者与尚穆根部长(右三)和国会议员黄国光举办闭门会议时合影

希望有一天组织能解散——10年的坚持与关切

   何淑芬在成立AFR-SG的过程中,始终怀着对难民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。她坦言,每当谈到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,尤其是看到叙利亚小男孩溺水的照片时,都会感到一股哽咽与震惊。那张照片展示了一个无辜的生命被战争无情地夺走,成为难民危机的痛心象征。她感慨:“如果没有人拍下那张照片,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战争的危害。我们生活在新加坡,安全安稳,享受人生的美好。或许是我一直在寻求人生的意义,问自己:我们可以为世界做些什么?

与难民的亲身接触——超越语言的温馨

   何淑芬还回忆起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——在叙利亚难民营时,有一个小男孩走到她身边,牵着她的手引导她来到他的帐篷。孩子的母亲正在准备食物,小男孩邀请她一起分享。尽管她不会说阿拉伯语,彼此没有语言上的交流,但那一刻却弥漫着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温暖与感动。这是一个充满人性与同情心的瞬间,让她深刻感受到人类之间的共鸣与关爱。

用实际行动回应难民的需求

   她也提到了自己在脸书收到来自斯里兰卡难民的留言,一名女性难民仅剩下几块马币,无法购买卫生巾。何淑芬和她的团队与本地NGO合作,在印尼和马来西亚开设了工作坊,组织志愿者缝制可循环使用的卫生巾,帮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难民群体。这个项目虽看似微小,但对许多难民来说,却是一份重要的支持与关怀。

期望有一天组织能解散

   尽管何淑芬和团队致力于支持全球的难民,但她也有一个深切的愿望:希望有一天,组织能够解散,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已经没有那么多流离失所的难民。她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宣传,激发更多人关注这一议题,最终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改变和行动,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与人道。

2018年12月,在马来西亚雪兰莪为罗兴亚难民举办月经健康讲座

一点一滴,尽力而为——何淑芬与AFR-SG的坚持

   在面对庞大的全球难民问题时,何淑芬常常感叹自己能做的太少,但她始终坚信:能做一点是一点。她通过AFR-SG为全球难民提供支持和关注,而这个组织在她的业余时间维持运营。除了投身于这一人道主义事业,何淑芬的全职工作则是SG Enable的经理,她负责照顾特殊需求儿童,并协助家长申请相关辅助课程。她笑着说:“我的年假很宝贵,有些是用来陪伴家人的,有些则是用来做义工。”

10年坚持,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规划

   谈到AFR-SG的未来规划,何淑芬坦言,自己已经坚持了10年,没想到能走得这么远。虽然偶尔会感到倦怠(burnout),但她深知,全球难民问题依旧严峻,战乱频发,导致全球难民人数不断增加。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,全球强迫迁移的难民总数从2015年的6530万增加到如今的1亿2260万,几乎翻倍。

   她表达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愿望:“我最希望的,便是有一天能够解散AFR-SG。如果没有难民问题,那么这个组织便不再需要存在了。”这个心愿的背后,正是她对全球难民问题的关注和希望通过行动促进改变的执着。

   何淑芬的坚持与努力,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,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尽力改变世界一点一滴。她坚信,只要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丝希望,就已经是值得的努力。

何淑芬站在越南难民营旧址前。她希望难民问题早日结束,流荡者有家可归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